Saturday, January 30, 2016

[Vienna]_Sargfabrik(1) 維也納的Subsidized Housing

維也納自20世紀初人口就超過200萬,當時的可居住的空間嚴重不足。1918-34具社會主義思想的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執政之下(亦稱Red Vienna時期),20年內蓋了超過6萬戶的社會住宅以解決居住問題。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第19區,由Karl Ehn於1927年設計的"Karl Max Hof"。其它包括1,382套公寓, 長達1100米,橫跨四個電車站,為世界上最長的單體建築,但建築面積只佔基地的18.5% ,其它大量的空間作為遊樂區及花園。人稱「無產階級的戒指路」。

然而,到了20世紀末,隨著東歐開放而勞工引入,住宅空間不足又漸成社會問題。1980年起,新的政策以結合民間力量興建大量高品質的住宅,同時更新都市空間。目前隨著維也納人口增加,以每年2000戶的速度興建新的住宅空間(還有每年15,000戶的整建補助)。合理的房價就能租到高品質的住宅,這也是維也納這幾年在世界宜居城市(Liveability Survey)排名前三的原因之一。維也納的住宅政策/設計常為國際間參考的良好範例。



Sargfabrik 源自於1990年初,一群對居住和生活有不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了集體生活協會(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lifestyle, VIL),並集資在維也納西郊區買下一棟廢棄的棺材工廠,改建為一個實驗性的住宅社區(當年集資的member共有226人)。其中,負責設計的建築師BKK-2的Franz Schmit 也是會員之一,後來也一直住在自己設計的project裡。

住宅政策在奧地利是這樣的。政府不主動發包蓋房,而是採借貸資金給民間機構興建住宅。所以奧地利沒有所謂的social housing,而是以subsidized housing的方式(約60% 的維也納市民住在subsidized租屋的系統下)。以Sargfabrik為例,當年向政府申請補助82.5%資金,會員們自己籌17.5%的資金興建(每人約出一萬歐元),分35 年償還,但這種住戶兼建商的模式並不尋常。以建商主導仍佔大多數。

一般來說,subsidized housing的租金約只有市價的六成,以一般約100m2左右的two bedroom來說,市價約1000 €/month,subsidized 約只要600 €/month。加上subsidized housing對建築設計的材料、品質有嚴格的規定。舉例來說,要得到subsidized的補助,門窗規定要用木包鋁的系統能有較好的保溫隔熱,一般建案則沒特別規,常有建商用便宜塑料門窗充數。價錢便宜品質又穩定,想當然爾,民眾想租屋一定想選擇subsidized housing。於是排個幾年的隊也不算稀奇。不過也有部份民眾因為不願排隊等待,有的因為經濟狀況較佳希望可以住在較寬敞的房子裡而選擇自由市場內其它的住屋。不過整體來說,維也納住宅租金一直控制在合理的漲幅以下,不得隨意哄抬,這也使維也納市民的租屋率幾乎達到八成(subsidized +一般),土地和房屋的擁有率也低到令人驚奇。

對建商角度來說,隨著建築品質的要求愈定愈高(如節能設計等),單位造價在1350 €/m2以下(2015),而房租卻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5~7€/m2),獲利難度也愈高。好在有政府的租屋系統協助,出租率都可維持在幾乎百之百。這種透過政策制定使商業獲利和居住正義之間能取得微妙的平衡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2015十月中有維也納五年一度的市長選舉,住宅政策一向是辯論的重點,也是維也納市民最關心的課題之一。


Vienna 
Karl Max Hof
Karl Max Hof, 1927~2015
Sargfabrik, 1996

Friday, January 29, 2016

[Vienna]_Sargfabrik(2) 自主經營的烏托邦社區

Sargfabrik不只是一個住宅社區,更可以說是一個小小實驗城。除了112個居住單元外,他同時包含了桑拿浴池、幼稚園、會議室、餐廳、音樂廳和屋頂花園等支持生活娛樂的空間。在對街的Miss Sargfabrik  (註一)更有共用廚房和圖書室等空間。除社區居民可就近使用外,這些空間也對外營業來維持社區財務上的永續經營。

Sargfabrik 目前有二到三個社區成員全職經營和管理(有支薪)。加上幼稚園餐廳和兼職等大約有15人在小社區中工作。其中,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小音樂廳和桑拿浴池。小音樂廳剛好當天有jazz trio就隨手買了票入場。音樂廳不大,最多可容納110人,外面有個點小bar供飲料和酒,平時不用時可供社區合唱團練唱或租借音樂團體排練。票價一般18 €住戶11 €,當天約有五六十個聽眾,絕大多數都是各地慕名而來的維也納市民。辦公室主任Gerda說,在維也納,如果有這樣規模小音樂廳,市府一年會補助約十萬歐元,加上門票的收入,大概可以平衡高額的表演費和維護營運費。看到維也納政府對音樂活動的支持,難怪這個城市四處都有極高水準的音樂表演。想到台灣之前live house的困境,"音樂之都"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另一個讓Sargfabrik遠近馳名的地方是他的桑拿浴池。浴池對社區居民全天免費開放,但也有對外約500個付費的浴池會員,加上辦得相當好的幼兒泳班,算是Sargfabrik金雞母。招待我住的Angelika 太太幾乎天天早上都會去在家樓下的bath。能有這樣的豐富的生活機能,難怪這的住戶都打算長久居住。也因為續住率超高,20前VIL的成員也年事漸高,他們也請當年操刀的建築師(也是住戶)BKK-3準備進行改建/增建,增加更多老人的居住單元和老人運動大心,以調整未來使用性。

Sargfabrik附設的音樂廳餐廳幼稚園等對外營運空間,不只使住戶生活充實,也帶起週邊住宅的發展。二十年前,維也納的西邊仍是以工業為主的區域,Sargfabrik算是第一個把實驗性居住概念帶進來的project。現在,附近已多了許多高品質的住宅群,這樣self-organized的經營型式也引領了許多起而效尤的新社區。



多樣性與開放性

Sargfabrik有許多與一般維也納住宅不同且非常獨特的的設計,像是雙邊走廊進出的型式、完全對外敞開的開口、挑高的室內空間(Miss Sargfabrik的室內還有斜坡)和公共營運空間達25%等。這並不只是建築師的突發奇想,而是來自於這個案子特別的源起—一群對有生活有特別想法的人一同打造自己的家。

因為大家因為籌組這個案子而互想認識,許多較不尋常的設計也能在比較多溝通的前提下發生。Franz提議把大家的陽台全串在一起時,增加大家的交集,縱使鄰居朋友路過時瞥見自己居家生活,似乎也沒那麼尷尬。建築師Franz的說法相當有意思,他說”打開並不是消除人的隱私,而是有選擇打開的機會"。

另外,這的暖氣系統不是一般常見的頁片式,而是藏在牆裡的隱藏式。隱藏式的暖氣造價略高,但是暖的較均勻舒適,也比較節能(頁片式暖氣要加熱到60度以上才有效果;壁式的只要40度)。因初期造價高,縱使後期省能,不久就能回收成本;但在一般的商業建案裡不易說明,所以較傾向在省下前期造價。我想這就是住宅商品化裡的些缺點—因為不知道後期的使用者是誰,所以只好設計出中庸可用的空間。殊不知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開放性。而每個人也都更該有權利追求自己獨特的生活模式。

原本的棺材工廠,因為舊有的木頭結構腐蝕嚴重,加上維也納嚴格的隔熱保溫規定,原有的磚牆也必須加上層層的隔熱材,所以真正保留的部份並不多。但建築師還是很努力地保留原有工廠的平面格局和鄰房關係。中央長形水池即是當年工廠的主空間。

住宅的單元約以45m2(4.5x10m)為一個unit,加上上方夾層約有70m2。單身或二人的小家庭常是一個unit;有的家庭有二個unit。建築外觀相同,但在設計每個家內部的格局、材料和細節等,都有因每個人的生活略有不同的設計調整。據說,每戶都略有不同的訂做設計,光室內的設計圖就有數百張,設計時間也長達八年。不過就結果論來說,住戶都非常滿意他們的社區。




註一 :  由於Sargfabrik的居住和經營意外地成功,VIL的成員於2000年在對街又購下一小塊地,蓋了另一棟實驗性更高的住宅,裡面多了共用廚房和圖書室。空間中因高程調整而出現的斜板和高差,實是為了更經濟地利用挑高空間,也使人對居住空間有更多想像和可能性。

Roof Garden
Concert Hall
Sargfabrik@Hertha Hurnaus
Conference 
restaurant
Unit Type

Thursday, January 28, 2016

[Vienna]_Werkbundsiedlung 現代住宅的試驗場

約在1927-1932之間,歐洲面臨一戰後的都市人口爆增,許多建築師紛紛對二十世紀的都市住宅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其中最為大家知曉的就是Mies van der Rohe1926年在StuttgartWeissenhofsiedlung建築展覽。但其實,這樣的住宅實驗計劃並不只存在Weissenhofsiedlung,在柏林地區柏林現代建築群(1913-34Berlin Modern Housing Estate ,當時為中低收入戶提供良好的通風採光開放空間等住宅基本須求。另外,當時振興工藝的運動在德語區及奧匈等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建築除了功能性的滿足外,亦期望對於都市、生活方式及設計有進一步的探索。工藝聯盟(Werkbund )後來衍申的建築實驗最著名的有六個—Weissenhof Estate in Stuttgart 1927),Nový Dům in Brno1928),Wohnung und Werkraum in Breslau 1929),the Neubühl Estate in Zurich 1931 the Werkbund Estate in Vienna the Baba Estate in Prague (皆為 1932)。

這一系列的住宅展覽,皆是伴隨新工藝技術的發展而帶來新的可能性。德國工藝聯盟(Deutscher Werkbund )於1907年於慕尼黑成立;同為德語區的維也納工藝聯盟(Austrian Werkbund )也在1912成立。成立的宗旨除了建立更好的品質的工藝產品外,也推動更簡單、便宜而高品質的物品給中產階級及勞動階級。在Austrian Werkbund 成立20年後,在建築師Joseph Frank(亦是Austrian Werkbundfounder ,也是Weissenhof17位建築師之一)的主導下,邀請了Richard Neutra, Adolf Loos, 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 Gerrit Rietveld30位建築師,在維也納西側13區,建了70戶的實驗住宅。

當時維也納最著名的辯論就是在於20世紀的都市應是朝向像Karl Max Hof般,公寓式且集中式的都市型超大街廓 superblock)?還是二到三層樓散落式的田園城市 Garden city)的方向發展呢?<1>1926維也納市政府提出了"Whether it would have been possible to create 25,000 new dwellings in the form of a garden city"那時成為全歐洲最著名的都市辯論之一。Werkbundsiedlung的計劃是比較頃向於對較鬆散居住的支持,但並不是田園都市那種遼闊水平生長的型態。Werkbundsiedlung雖每戶有花園,卻是小而經濟的。大部份的設計都與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Gardener)合作。

在對室內生活方面,Joseph Frank也對現代生活提出獨特的看法。他認為廚櫃等東西應儘量整合(build in)在建築設計裡,使傢俱的出現愈少愈好。另外,Werkbundsiedlung也邀請了超過200家建築設備廠商參與,設計出更多符合現代使用及工藝的設施,像廚具或傢用品等。室內雖賦與多樣的色彩,但也強調使用者能輕鬆地置換成他們喜歡的風格。相對於StuttgartWeissenhof著重於新工業技術的應用及理性主義的標準化設計,Werkbundsiedlung更強調於最有經濟有效率的空間配置及現代的生活方式。

在大量整合現代工藝與諸多專業的整合下(藝術家László Gábor做整體外觀色彩計劃;另有室內設計師及庭園景觀師等),Werkbundsiedlung雖成功地建立起屬於維也納的建築風格與代的生活方式,也使週邊的產業大為提升,不過售價也節節上升。使原本設定建立中收入的生活model house變得不易負擔。於是,維也納政府買了了70棟中的56棟作為社會住宅。與Weissenhof相同,現在仍為實際的居住空間。



註一:在紅色維也納時期(Red Vienna)時期所建的64,000個住宅中,最後有89%是屬於都市公寓(superblock)型的住宅。

 ©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
Werkbundsiedlung Opening, 1932 © 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
© Wikipedia
 Living room by Josef Frank © Wien Museum
Terrace houses by André Lurçat © Wien Museum
Weissenhof
Weissenhof @ Stuttgart
Le Corbusier, Weissenhof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Vienna]_Gasometer 煤氣貯存槽的再利用

位於維也納南方Simmering區,四座70公尺高,直徑60 公尺,各可容納9萬立方公尺的煤氣貯存槽,曾扮演維也納最重要的煤氣貯存及供應功能。然而,在70'年後,煤氣漸被天然氣取代,至1984年正式除役。之後一度成為廢墟或奇異電影場景。1995年維也納政決定要使這四棟歷史建築活化使用,邀請了四位國際知名建築師 Jean Novel (Gasometer A)Coop Himmelb(l) (Gasometer B) Manfred Wehdorm (Gasometer C)Whilelm Holzbauer (Gasometer D),分別以創意賦與四座槽新的使用其中包括住宅、辦公、購物、媒體中心等。於2001年正式完成啓用。

煤氣貯存槽的一樓二樓為商場。中以玻璃空橋相連接。上層多為辦公室及住宅,共有620個位宅單元,混合了subsidized house與一般住宅。面對外層槽體須保留而無法向外大面開窗的問題,四個設計中分別開設了不同型式的中庭。其中Gasometer A,B,C 均把中庭置在圓桶中心,創造出一個向心式的居住型態,好處在於能給予樓下商場大面的採光天窗;唯有Gasometer D 反其道而行,將電梯樓梯等垂直動線置於中央,而將住宅單元以"Y"字型配置,留下三個能有對外開口的中庭。這樣一來,除了中庭的光線、通風品質較好外,單元不受弧形的限制,平面自由,能開口的面積也能大幅增加。

Gasometer B
的三四六樓為學生宿舍,共可容納約400 個床位。租金一月約370 其餘為出租公寓。義大利來的Valeruz小姐住在Gasometer D 2-bedroom的房間,由於不是屬於subsidized rental,租金一個月1000。她也期望有機會可以排到subsidized的房間,這樣的話一個月約只要付400。不過通常等待期都要數個月到幾年不等。 



在德國魯爾工業區西部的Oberhausen,也有一個比維也納略大( 117.5公尺高,直徑68 公尺)的天然氣貯存槽,1988年停用後,和維也納的Gasometer 幾乎在同一時間(1994年)改建為現代藝術的展覽空間。原貯氣槽的的壓力控制盤(pressure disc)被固定在約40公尺高的地方,下方為展示及開放空間。壓力控制盤上方放置了一個直20公尺的圓形舞台,及500 個座位。因空間挑高及特殊的筒狀空間,能創造出特別的展覽空間,如知名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BIG AIR PACKAGE及熱氣球展等。另外還有一支透明電梯可通到槽頂,成為可從高處腑看Oberhausen及魯爾工業區的觀景台。從這二個案例可對比看出同樣是工業建築再利用,二個地區對有對於未來非常不同的想像。




Gasometer B
Gasometer B / Dormitory
Gasometer D / Entracne
Gasometer D / 對外中庭
2 Bed room in Gasometer D

相關案例
德國的Gasometer Oberhausen ©  Sven Siebenmorgen
Gasometer Oberhausen © Wolfgang Volz
Gasometer Oberhausen © Wolfgang Volz
Gasometer Oberhausen © Wolfgang Vo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