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4, 2016

[Amsterdam]_Floating House 海洋國家的住宅想像

Marlies Rohmer 2001年提出的水上漂浮之屋,是阿姆斯特丹第一批較具規模的水上住宅計劃,於2011年完工。位於荷蘭IJ burg東河岸,內有75個漂浮住宅單元,距阿姆斯特丹市區只有15分鐘車程。另外南岸上有一包括一百多戶住宅群建築,公共設施及停車的固定式建築—Kadegebouw。東面有另一區38個單元的水上住宅,是分別由不同建築師設計,型態各異。水上住宅包出租的及出售,價格和市面上一般公寓沒太大差別。

其實waterbuurt 並不是第一個水上住宅的先鋒。水上居住在世界各地已有幾百年歷史,包括在加州Sausalito及東南亞等。荷蘭在19世紀未因工業革命,許多鄉材的人到城市來找工作,而當時城市的居住空間不足,許多人被迫住在運河的船屋裡,稱作Woonboat。近代荷蘭的建築師像Marlies Rohmer Waterstudio Koen Olthuis 都試圖利用設計和新技術改善水上的居住品質,能從像臨時屋的型態進而形成一種長期且高品質而能較規模性應用的居住模式。

當初做這樣的建築實驗一為是希望對應荷蘭傳統填海造陸的環境破壞,及大量泵浦抽水耗能; 為未來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提供另一種居住的可能性。橋台為固定結構, 房屋部份為浮動式,分為三種Type,分別為一戶、二戶、三戶共用一兩個mooring poles基座。因為所有單元為在附近60公里外預鑄完成後運來組裝,因運輸因素,最大面寛被限制在6.5米。我所參觀的Batty的家是二戶共有一個基座的Type,面寛約5米深9米。一樓為入口及廚房,二樓為客廳及陽台,地下一樓是房間廁所及洗衣房等,從地下一樓看出去,水面約在1米七左右,仍可以開高窗 。大約二三年工程師會來依使用狀況(傢俱擺設等)做平衡調整。親自走進去後,其實相當平穩,和在陸地上沒有太大差別,但據住戶說在暴風雨時會略有搖動。

在荷蘭,購買(或租)水上住宅和陸上住宅幾乎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在阿姆斯特丹,因政府積極控制土地擁有,約80%的土地是屬於政府所有。大多數的開發是和政府簽一個土地的租約,所以就算買了陸上的公寓,通常是不包含地上權的。但話說回來,在荷蘭,人們倒是相當習慣買(或租)一個水域,可以停遊艇、建水上屋,或建個小碼頭等。所以亦有住戶是連水域帶房子一起買的。我想,台灣為一個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或許我們國土計劃、土地政策到住宅政策,應對水域有更多的想像和開發才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